第七章 阳明山泪
1961年,于凤至在美国查出了乳腺癌,手术前后,她总是念叨着张学良:“我这辈子,怕是见不到他了……”
张闾瑛看着母亲憔悴的样子,心里像针扎一样疼。她咬了咬牙,买了去台湾的机票——她要去见父亲,要把父亲的消息带回来给母亲。
可到了台湾,她才知道,蒋介石下了禁令,谁也不准见张学良。她在台北奔波了半个月,找了很多以前父亲的老部下,可没人敢帮她。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,有人告诉她,张群是父亲的老朋友,或许能帮上忙。
张闾瑛找到了张群的家,一见面就跪了下来,眼泪止不住地流:“张伯伯,我27年没见我爹了,我娘得了重病,就想知道他好不好……求您帮帮我,让我见他一面吧!”
张群看着她哭红的眼睛,想起当年帅府里那个活泼的小姑娘,心里软了。他叹了口气:“孩子,我试试吧。”
展开剩余70%接下来的日子,张群跑了七趟蒋介石的办公室,软磨硬泡,终于拿到了许可。那天晚上,张群给她打电话:“明天早上去阳明山,你爹在那里等你。”
第二天一早,张闾瑛就坐车去了阳明山。山上的雾很浓,她沿着小路往前走,远远看见一棵松树下站着个白发老人,穿着普通的中山装,背有点驼。
她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,一步步走近。老人转过身,是张学良——他老了,头发全白了,脸上满是皱纹,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帅了。
“爹……”张闾瑛喊了一声,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。
张学良也怔住了,他看着眼前的女儿,她也老了,眼角有了细纹,再也不是那个躲在他身后的小姑娘了。他伸出手,颤抖着摸了摸她的头发,好久才说出一句:“闾瑛,瘦了……”
张闾瑛扑进他怀里,像小时候一样哭了起来。这么多年的思念,这么多年的委屈,都在这一刻爆发了。张学良抱着她,拍着她的背,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。
哭了一会儿,张闾瑛拉过跟在身后的陶鹏飞,对张学良说:“爹,这是鹏飞,我的丈夫。”
陶鹏飞紧张地看着张学良,诚恳地说:“伯父,我会好好照顾闾瑛的,您放心。”
张学良仔细端详着他,看他眼神真挚,没有半点虚浮,终于点了点头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,好好过日子。”
那天,他们在阳明山待了三个小时,聊了很多家常。张学良问起她的孩子,问起她的生活,张闾瑛都一一回答,只报喜不报忧。临走时,张学良把一块怀表塞给她:“这是你爷爷当年给我的,现在给你。好好照顾自己,照顾你娘。”
张闾瑛握着怀表,看着父亲的身影消失在雾里,眼泪又掉了下来。她知道,这一面,或许就是最后一面了。
(撰稿:谭福欣)
小编点评:这篇《明珠照素履》以张闾瑛的真实人生为蓝本,用典雅温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跨越世纪的传奇画卷。其精妙之处在于:
一是意象的贯穿力——从开篇“雪夜金啼”的宿命感,到终章“素衣婚典”的返璞归真,“明珠”与“素履”的隐喻始终交织,既暗合主人公身份与选择的矛盾,又赋予传统“珠玉”意象以现代女性独立精神的新解。
二是历史与私情的平衡——帅府的钟鸣鼎食与英伦的雾霭书声形成宏大叙事张力,却始终以张闾瑛的内心成长为锚点。她对豪门的疏离并非口号式的反抗,而是通过“藏烟袋”“译诗句”等生活细节层层递进,让历史重量自然沉淀于个人选择中。
三是语言的诗性克制——文中西洋乐队与东北民谣、银丝炭与旧书摊的对照,既有民国文白相间的韵律美,又暗含文化碰撞的时代印记。尤其阳明山重逢场景,父女相顾无言的留白,胜过千言万语的煽情。
作品最终超越了寻常世家千金的传奇套路,通过“拒孔家聘礼”“修水管夜读诗”等日常切片,让自由与富贵的辩证关系落在生活实处。这种将历史洪流化入茶米油盐的笔法在线配资论坛官网,正是对“素履”二字最动人的诠释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